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逝者】缅怀“汉语拼音之父:一生追求,一生有光
【逝者】缅怀“汉语拼音之父:一生追求,一生有光
编辑:同根家谱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2676次  更新:2017-01-13 11:03:20

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享年112岁。

一位百岁老人的去世引发国人的哀悼与追忆,有关先生的经历和贡献再次被提起。先生身上有着很多的标签,其中经常被提及的就有经济学家和语言学家这两种身份,媒体总结他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学领域;85岁以后,是思想家。

由这种概括大致可以看出,先生的人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种不同身份的变迁,对应的是不同的贡献:50岁之后转型做语言文字学家,推动了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而到晚年他仍然不甘寂寞,笔耕不辍,他对中国命运和世界的诸多观察和思考,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富价值,给人启迪。

从早年实业救国,到研究文字学,倡导平民教育,再到晚年倡导常识与理性,这看似是有着天赋异禀的个体的选择,但不能忽视的是,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作为,都离不开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在物质匮乏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他从事实业;在民智未开的时候,他做了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并且一再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国家要现代化,语文很重要”;而当理性和常识被忽略时,他就站出来做一个启蒙者,“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

知识人的一生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救国与图强,恰是他的人生使命。他从未缺席,一直都是时代的弄潮儿。而在脚步不停歇矢志追求的过程中,尤为可贵的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先生都保持着独立思考,做好知识人的本分,说出知识人该说的话。当中国社会告别封闭,开始拥抱世界步入正轨并获得快速发展,乐观情绪开始蔓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论调一度颇有市场,先生彼时提出的“双文化论”,警醒那些盲目乐观者: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并行不悖的,现代人是“双文化人”。尽管他这些理性声音在今天很多人看来说的只是常识,但在一个常识匮乏的时代,知识人敢于发声,这何其难得?这种观点或许是一己之见,但多元的声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说先生不幸,因其生逢乱世,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但先生又是幸运的,他亲身参与历史的大转型。在他身上可以看出一代知识人的梦想,这位百岁老人的离世,让人缅怀一个时代,一种斯文,一种阔别已久的光荣与梦想。

先生说,“我对中国是抱有希望的,只是不能急,要慢慢来”,先生还说,“做一个地球村的新村民,需要进行两项自我教育:扩大视野和补充常识”。在他身上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忧患意识和乐观态度,如何做一个知识人,知识人的责任何在,这或许是我们今天缅怀先生最应该被思考的话题。

老一辈知识分子相继离去,“士大夫”已经成为一个过去式的角色,当人们回过头缅怀逝者的人生时,经常会陷入一种尴尬,先人的学识、智慧以及贡献今人难以企及,在大师匮乏的今天,怀旧就成了一种无意识的社会心理。国内一度掀起的“民国热”,对所谓黄金时代的还原和想象,无不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或许过去那个时代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或许今天的学人也不该过于妄自菲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角色,不同时代的人不可简单类比,但躬身自省,知识人如何做到“一生追求,一生有光”,如何在大时代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参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大转型,在知识分子平民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却也是不可回避的时代之问。

作者:南都社论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滨海大道32号复兴城A1区A2002号

电话:0898-68528752

邮箱:386602732@qq.com

海南家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琼ICP备16003291号

CopyRight © 2018 1roo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同根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