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氏

谷.jpg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他们都是黄 帝的后裔,传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氏。谷国后被楚国吞灭,其王族后裔子孙及国民中多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2、出自姬姓,他姓改姓而来。据《鼠璞》所载,古代有郤姓,唐叔虞后代,后去掉邑旁改为谷姓。


3、出自植物名称,出自古代农耕氏族部落,属于以农作物名称为氏。

古代有一些部落,农业相对比较发达,他们以能种出优质的谷子为骄傲,古代将谷子称为粱,所以善于种植“粱”的氏族首领就用“谷”命氏,其后裔子孙遂称谷氏, 后省文简化为单字姓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4、以封地为姓,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尾孙被封于夹谷,他的后代于是以国为姓,称为谷氏。


5、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的时候,代北复姓有谷会氏,为鲜卑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出自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鲜卑拓拔部,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吐谷浑氏、谷浑氏。 在北魏 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文化上汉化改革政策,吐谷浑氏、谷浑氏部落中人改为汉字单姓谷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② 据《唐书》所载,唐代有“九经书库”之称的谷那律,复姓谷那,本来是东夷人,后来他的后代都改姓单姓谷。谷那律,?~650年待考,魏州昌乐人(今河南濮阳南乐),在唐朝贞观中期升迁为国子博士,博通群籍,宰相褚遂良称其为“九经书库”。后来的“盛世鸿儒”孔颖达在奉诏撰写《尚书正义》之时,谷那律也是参与者之一,官至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在谷那律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当中,多省文简改复姓谷那氏为单姓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③ 今彝、汉族、土家、满、蒙古、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6、出自地名,出自古代谷梁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出自古代谷梁城,居住地先民以地名为氏。古代有个古博陵郡(今河北安平、安国等县),在郡中有个谷梁城(今河北 安平),居住在那里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称谷梁氏。在古代,“谷”是“谷”的繁体字,同音通用,故又称谷梁氏。

春秋时期以后,谷梁氏逐渐省文简化演变成单姓谷氏、梁氏,世代相传至今。

谷梁氏的代表人物为谷梁赤,战国时期鲁国人,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子夏(卜商)的弟子,他撰著有著名史书《谷梁春秋》,今称《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对《春秋》的解释口头传给谷梁赤,谷梁赤将其记录下来,编纂成书,即《谷梁春秋》。

史学界一般认为,《春秋谷梁传》最初只有口说流传,至西汉时期才最终成书。

春秋谷梁传》为今文经学派代表著作,起述于鲁隐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终记于鲁哀公姬将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其文笔体裁与《春秋公羊传》相近,皆以问答形式解经,侧重传《春秋》之“义理”。今史学界大多认为,其持论比《春秋公羊传》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7、出自蒙古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沈谷氏,亦称彻穆衮氏、沈佳氏、申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部族,以姓为氏。

金国被蒙古、南宋联手攻灭后,山只昆部族被裹掠归入蒙古,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

在明、清之际后金政权建立之时,蒙古族山只昆部即归附佟·努尔哈赤,改称沈谷氏,满语拼音为Cemgun Hala,其后即已冠汉姓为谷氏、沈氏、申氏、穆氏等。


8、出自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喀尔库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夹谷氏部族,满语拼音为Karku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所改汉字姓多为谷氏。


9、出自鄂温克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

鄂温克族吴扎氏,以地为姓,世居吴扎拉(今黑龙江左岸俄罗斯乌扎拉山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Uja Hala、或Wuza Hala,汉义“谷物”。鄂温克族、满族吴扎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谷氏、吴氏等。


迁徙分布

谷姓分布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繁衍于关中之地。秦统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汉,汉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该地者甚多。两汉之际,谷姓还播迁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连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也从汉末开始,有了谷姓人家。


西汉时,谷吉、谷永父子为长安人,谷春为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一带)人, 王莽时期 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长安人谷恭,光武帝时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省怀来)人谷崇,汉灵帝时,湖南耒阳出过一位大孝子谷朗,后曾官至九真太守。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姓播迁之地主要以北方为主,尤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由于比邻山区,战火难至,当地谷姓发展兴旺,后逐渐昌盛为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迁。此际见诸史册之谷姓名人有三国吴人、都亭侯谷利,东晋名士、湖南桂阳人谷俭,北魏昌黎(治今辽宁省义县)人谷颍、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尤可一提的是昌黎的谷浑家族,其子谷阐、孙谷洪、曾孙谷楷俱显贵于北魏,为后世所敬仰。 唐太宗时,东夷族人谷那律改为单姓谷,并定居于今河南南乐,孙谷倚相,曾孙谷崇义,玄孙谷从政俱为名宦,由于此支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大地壮大了谷姓家族。后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邻河北、山东之故,逐渐播迁于上述诸省。

宋靖康之耻后,谷姓南迁者渐多。宋末时,由于蒙古铁骑南下,繁衍于江浙之谷姓因避难之故,在南方诸省逐渐散居开来。明初,山西谷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明中叶以后,江苏谷姓繁衍得较为兴盛,名家甚多。 清康乾年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冀、鲁、豫之地的谷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三省。如今,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约占全国汉族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郡望堂号

1、郡望

上谷郡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郡上谷。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怀来县东南。

2、堂号

恩威堂:汉朝谷郎官大中大夫。交南这个地方发生叛乱,谷郎于是率军征讨,恩威并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于是谷郎被拜为九真太守(在今天的安南河内一带)。此外,谷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经库堂”、“上谷堂”、“筑益堂”等。 



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联

源自春秋;

望出上谷。

    ——佚名撰谷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谷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侯门上客;

经库名贤。

    ——佚名撰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长安人谷永,字子云,博学经书,长于笔札。建昭年间为太常丞,屡次上疏议论朝政得失。成帝时,他与楼护(字君卿)都是五侯(成帝的五个舅父,俱封侯)的上客,当时人称:“谷子运送笔札,楼君卿唇舌。”任光禄大夫时,前后上书四十多件事,都是指责皇帝及后宫的过失,官至大司农。下联典指唐代昌乐人谷那律,常识渊博,精通诸经,书法家褚遂良称他为“九经库”。贞观年间官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


汉廷直谅;

唐代明经。

    ——佚名撰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谷永,博学经书,工笔札,建昭中为太常丞,数番上疏朝廷得失。下联典指唐·谷那律事典(参见上一联下联联释)。


六言通用联

名高列于三杰;

学富号称九经。

    ——佚名撰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太原主簿谷倚,魏郡人。以文词著名,与富嘉谟、吴少微并称“北京三杰”。下联典指唐代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谷那律,昌乐人。淹通群书,尤诸经学,是当时学业问渊深的学者和经学家,有“九经书库”之誉。


七言通用联

祖孙个个皆名宦;

兄弟双双俱画家。

     ——佚名撰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唐代谏议大夫谷那律及其孙秘书正字谷倚、曾孙幽州大将谷崇义、玄孙清江郡王谷从政等,世为名宦。下联典指清代画家谷士桓,钮枢的弟子,画士女能传其业,吴县人。其弟谷士芳,画士女与兄齐名。


八言以上通用联

德播登封,芳名千古;

功封广武,勇略一时。

    ——佚名撰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良吏谷庸的事典。下联典指北朝名将谷褒的事典。


秦封受氏,征桂阳碑,九族洪源追①子;

京易名家,稽兰台传,一经遗谚播虞宾。

    ——佚名撰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上虞谷氏宗祠联。上联“秦封受氏”,典指谷氏的来源。下联“京易名家”,典指西汉谷永,精通京氏《易》。

注①:此字为“泽”字去掉“氵”旁,经查《辞海》没有,音义不明。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滨海大道32号复兴城A1区A2002号

电话:0898-68528752

邮箱:386602732@qq.com

海南家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琼ICP备16003291号

CopyRight © 2018 1roo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同根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