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氏

鹿.jpg

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康叔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西周初期,周文王之子康叔建立了卫国,其支系子孙世代为卫国大夫,其中有人被封于五鹿(今河南濮阳),后人遂以地名取姓,称五鹿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鹿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阿鹿桓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有代北鲜卑族三字姓阿鹿桓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各国过程中改为汉字单姓鹿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犬鹿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蒙古族历来有“犬鹿成族”的历史传说,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为姓氏者,汉化单姓为鹿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博尔苏特氏,源于元朝时期的别速惕氏族,著名将领哲别、迭该、古出古儿阔阔出皆出此族,世居锡喇木楞。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Borsut Hala。后冠汉姓为鹿氏。
②蒙古族博古罗特氏,源于元朝时期旧姓,是阿兰豁阿五子之一不古纳台的后裔,世居扬什木。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Bogulot Hala。后冠汉姓为鹿氏。
③蒙古族博和罗克氏,亦称博古罗克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Bohelok Hala。后冠汉姓为鹿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布希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族姓氏“蒲鲜”,以姓为氏,乃东真国国主蒲鲜万奴后裔,满语为Busi Hala,汉义为“去毛的狍皮、鹿皮”,世居叶赫。后冠汉姓有鹿氏、步氏、布氏等。


历史名人

 鹿善继,明朝定兴人,少习王阳明之说,不入俗流,万历年间中进士,官户部主事, 后 任官职方,与孙承宗修筑城堡有功,崇祯中升任太常寺少卿;其祖父鹿久征,万历进士,知息县。

鹿传霖,清朝定兴人,同治进士,光绪间以知府随剿越南悍匪有功,升四川总督,后以江苏巡抚围剿义和团,任军机大臣,官至大学士。
鹿钟麟(1884~1966) 中国将领。直隶(今河北)保定人。字瑞伯。1912年参加广州起义,任右路司令。1915年归冯玉祥部,曾任河南全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12旅旅长。1924年10月随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担任京畿警卫总司令、国民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等职,奉命驱逐溥仪出宫。1926年任察哈尔都统兼国民军东路总司令,同年9月参加五原誓师,就任国民联军总参谋长。后任河南省民政厅长并一度代理省主席。北伐战争中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九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十八军军长。1928年冬,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常务次长、部长。蒋冯大战期间回冯部,任二、三、四方面军前敌总指挥,兵败后居天津。1931~1935年间曾任军事参议院参议。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军委会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冀察战区司令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兵役部部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华北宣抚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66年1月11日卒于天津。

鹿心社,1956年11月出生,山东省巨野县龙固镇鹿楼村人。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大学本科。1982年8月至1986年5月在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工作,1986年6月至1996年6月在国家土地管理局先后任副处长、副司长、司长,其间1987年4月在联邦德国进修。1995年6月至1996年6月在江苏省南通市挂职任副市长。1996年6月至1998年3月在国家土地管理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1998年3月至1999年5月在国土资源部任党组成员、耕地保护司司长。1999年5月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05年11月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


组成员,国家测绘局局长、党组书记。
鹿 佑:(生卒年待考),直隶定兴人(今河北定兴)。著名明朝大臣。

鹿锦珂:(公元1938~今),山东章邱人。著名湖北省政工师、书法家。

鹿兴河:(公元1947~今),山东莱芜人。著名医务工作者。


郡望堂号

1.郡望

濮阳郡:古县名,原为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晋朝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7]


定兴县:据旧志记载:县境在唐尧时为冀州、舜虞时为幽州,夏仍属冀州,殷商为幽州,周并州燕国地,春秋战国燕国地。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始置范阳县,治所故城(今河北定兴固城镇)。西汉时期为范阳县,新莽时期更名为顺阴,东汉时期为范阳侯国,三国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置范阳国。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复置范阳县。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范阳治所由故城迁至伏图城(今百楼村北官城)。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范阳为遒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治所移至城子(今河北容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废遒县,入易县。唐、五代、辽、北宋,县境西北属涞水县,西南属易县,东南属容城县。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割易县、涞水、容城三县地始置定兴县,取"大定兴盛"之意,治所在黄村(旧志皇甫店,今定兴县城)。元、明、清及民国沿用至今。1958年,定兴县并入易县、徐水二县。1961年,恢复定兴县建制。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2.堂号

濮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帝丘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定兴堂:以望立堂,亦称范阳堂。


本仁堂:以望立堂。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滨海大道32号复兴城A1区A2002号

电话:0898-68528752

邮箱:386602732@qq.com

海南家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琼ICP备16003291号

CopyRight © 2018 1roo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同根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