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氏

骆.jpg

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禹裔孙少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东越列传》记载:“或称夏禹裔孙少康之后有骆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姜太公之后裔公子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谱>、<元和姓纂>等记载,上古周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后,在周成王姬诵继位之时封姜太公于齐,建都营丘(中国山东淄博),授以征讨五侯九伯之特权。姜太公之后有公子骆,为别他族,子孙以其名为氏,称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骆氏正宗。因姜太公功高盖世,智慧超群,于是骆氏子孙便奉姜太公为骆氏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殷朝纣王时大臣恶来之玄孙大骆,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史记>记载,殷商王朝纣王时期,有大臣嬴恶来,其玄孙名叫嬴大骆,嬴大骆的长子为嬴成,建有大骆国。大骆国在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公元前877~前841年),被西戎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大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骆氏,世代相传。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王孙骆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名姬骆,为王孙,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世代称骆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大荒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大荒骆,亦称大驾、大荒辂、大荒落,就是为周王朝历朝历代君主驾车的车夫,即御用司机。在史籍《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大荒骆,岁阴在巳。又作大荒落。与辂同。”在《史记·秦本纪》中还特别加以说明:“非子为周大骆是也。古驾辂皆同骆字,骆主车驾,故字可互用,犹甸之与椉也。”在大荒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简化称骆氏,世代相传。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古越族,出自秦汉时期古越国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东越列传》记载:“越国东海王妫摇,驺氏,驺一作骆。”子孙后裔有称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在史籍《史记·南越王佗传》中给予了比较详细的记载:“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骆,越也。索隐曰:姚氏按广州记云:交址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后蜀王予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尉佗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眞二郡,即瓯骆也。”瓯骆之民,有以先祖名氏为姓氏者,或以郡邑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称骆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他骆拔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代北人复姓佗驼拔氏,亦称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南北朝时期,代北地区泛指汉朝、晋朝时期和唐朝以后的代州以北广大地区,大致在今天河北省蔚县以西,山西外长城以南,原平、五台山东北一带地区。其间主要为鲜卑拓拔部的活动和控制地区,其中有佗驼拔氏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迁都洛阳之后,佗驼拔氏族随之入主中原,在其后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姓为骆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


第七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唐朝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吐谷浑,是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原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个分支。西晋末期,其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中国甘肃临夏),后逐渐发展壮大,在最强盛时期曾一度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了初级奴隶制国家,向西曾一度占有古安息国东部边沿地区(伊朗),虏掠了一些古安息人。

至吐谷浑之孙叶延即位为吐谷浑部首领之后,他以祖父之名“吐谷浑”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野虏”,在唐朝后期则称之为“退浑、吐浑”等。

吐谷浑部落主要以畜牧也生产为主,产良马,兼营农业。居庐帐,后渐有城居。吐谷浑民族普遍使用汉文,与北魏王朝及南朝诸政权均有密切交往。公元六世纪中叶,其可汗吐谷浑·夸吕自号可汗,建都于伏俟城(中国青海湖西部)。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杨坚以光化公主嫁予其可汗。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杨广令隋军攻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朝末期,天下大乱,吐谷浑部又恢复其故地。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军再次出击,吐谷浑部归附唐朝,唐立吐谷浑·诺曷钵为可汗。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以弘化公主嫁予吐谷浑·诺曷钵可汗,加封其为青海王。

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朝攻破其国,吐谷浑·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到了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军队尽据吐谷浑之地,大部份族人归附于吐蕃王朝。

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剩余的少部分吐谷浑族人在吐谷浑·诺曷钵可汗带领下投靠唐王朝,唐高宗迁其部于灵州,特置安乐州,并以吐谷浑·诺曷钵为刺史。后吐蕃王朝进一步占据了灵州之后,吐谷浑部再次向东迁朔方郡、河东郡等地。到了五代时期,吐谷浑部散处于蔚州等地。

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辽国,吐谷浑族人皆臣役于辽国,后世最终融合于汉族、蒙古族、女真族。而留居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浑族人,近代学者中有人认为其即今少数民族土族的先民。

在唐朝时期,吐谷浑部中已经存在有汉姓骆氏族人,其祖先即为吐谷浑部在强盛时期俘虏的古安息人。在唐代宗李豫执政时期(公元762~779年),这部分吐谷浑部族人中有人投靠了著名的大宦官骆奉先(中国陕西富平人),随骆奉先之姓,成为冒姓的骆氏族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骆奉先的养子、唐军将领骆元光,唐德宗曾赐其姓名为李元谅,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骆氏、李氏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金国时期,女真族中有散答氏族、独鼎氏族这两个部落,后皆改汉姓为骆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洪骆氏,亦称洪罗姓、候勒姓、霍罗姓、洪克罗姓,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骆姓、何姓、石姓等。

(2)满族萨克达氏,原称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改为萨克达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萨克达(中国辽宁抚顺峡河流域)、宁古塔(中国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中国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中国吉林梨树)、赫图阿拉(中国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中国辽宁抚顺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骆姓、苍姓、仓姓、麻姓、李姓、祖姓、高姓、海姓、萨姓、里姓、陈姓、罗姓、老姓、英姓、印姓、巴姓、色姓、臧姓、礼姓、佟姓、陀姓、翁姓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中国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骆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


迁徙分布

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到2009年1月为止,人口约一百四十五万两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91%左右。骆氏的一支出自古齐国,亦即骆氏发源于中国山东境内,齐都营丘就是骆氏最早的繁衍之地之一。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骆氏逐渐迁往江南。江南的骆氏族人中,有出自越王勾践之后者,而当时的越国是传自四千年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此支骆氏族人应是夏禹的后代子孙。先秦时期,骆氏族人不见于史。秦、汉之际,见诸史册之骆氏族人有秦朝重泉人骆甲,东汉冯翊人(中国陕西大荔)骆异孙,河南尹骆业,东汉末会稽乌伤人(中国浙江绍兴)骆俊、骆统父子。这说明在魏、晋以前,北国之陕西,南国之浙江已有骆氏族人定居。

魏、晋、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政权更迭,势力扩张,无一不伴随血腥的杀戮和兵火过后的凄惨景象,人民流离失所,飘泊天涯,以求一方净土,得以安身养命。时江东偏僻,人口稀少,又有长江天堑阻隔刀兵,于是骆氏族人伴随其他士族大批南下,与原居会稽之骆氏族人相融合,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骆氏族人的会稽郡望。至隋、唐时期,骆氏族人在今河南之洛阳、内黄等地繁衍迅猛,族大人众,被认为成为妇孺皆知的著姓之一。并逐渐北移,在今河北、山西等地播迁繁衍。宋、元时期,称盛于江浙一带的骆氏族人,播迁到今福建、广东,待成为闽粤两地的较大家族后,又逐渐播迁云贵等地。

明朝初期,山西骆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浙江、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明朝中叶以后,闽、粤等沿海省份之骆氏有渡海定居台湾者。满清入关后,有八旗姓改为骆氏者,加之河北等省骆氏族人入居京城,使北京之骆氏渐多。到2009年1月为止,骆氏族人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贵州、北京等省市多此姓,这三省市之骆氏约占中国骆氏人口的60%左右。


历史名人

骆俊:字孝远;会稽乌伤人,著名汉朝末期大臣。


骆统:骆俊之子,字公绪;会稽乌伤人,著名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骆牙:字旗门;临安人。著名南朝陈国将领。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著名唐朝文学家。


骆奉先:三原人。著名唐朝大宦官。


骆元光:本姓安,骆奉先养子;中亚安息国人,著名唐朝中叶将领。


骆峻:华州华阴人,著名唐朝文士、书画家。


骆知祥:合肥人,著名五代吴大臣、理财家。


骆安:字时泰,别名;月崖,锦衣卫指挥使骆椿之孙,湖南永州籍,明嘉靖时袭父爵锦衣卫指挥使,为官清廉公正为后世所云。


骆思恭:湖南永州籍,骆安之后,明万历时期任锦衣卫都指挥使,太子 少傅,左都督。


骆养性:湖南永州籍,骆思恭之子,字太如,明崇祯时锦衣卫都指挥使,清初任天津总督,后因擅自迎接南明弘光帝使臣左懋第被革职,仍加太子太傅、

左都督。后授浙江掌印都司。


骆仕廉:浙江山阴人。著名明初官吏。


骆问礼:字子本,号缵亭;诸暨枫桥钟瑛村人,著名明朝官吏。


骆日升:字台晋,福建惠安人。著名明朝官吏、学者。


骆从宇:浙江武康人,著名明朝官吏。


骆绮兰:女,字佩香,号秋亭;江苏句容人,著名清朝画家、诗人。


骆秉章:原名俊,字吁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是被人误中国近代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骆朝贵:广西临桂人。著名清朝将领。


骆腾凤:字鸣冈,号春池;江苏山阳人,著名清朝教育家。


骆成骧:字公啸;资州人,著名清末状元、民国初教育家。

 


郡望堂号

1、郡望

内黄郡:治所在河南省内黄县。内黄历史文化悠久,属华夏文化发祥地。四千五百余年前,华夏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建都并安葬于此;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称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是春秋时期伟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和唐代大诗人沈全期的故里;是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童年时代居住读书的地方。汉朝时期,其地置内黄县。曹魏时期,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黄河南岸有外黄和小黄,黄河以北称内黄。1999年,内黄县辖四个镇、十三个乡。到2000年,内黄县辖六个镇、十一个乡。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 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浙江省绍兴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


2.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内黄堂:以望立堂。


除外还有,才子堂、瓯香堂、敦厚堂、宝善堂、毓书堂、绍濂堂。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滨海大道32号复兴城A1区A2002号

电话:0898-68528752

邮箱:386602732@qq.com

海南家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琼ICP备16003291号

CopyRight © 2018 1roo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同根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