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Shī)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惠公子尾生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
2.出自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时诸侯有施氏(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市一带),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姓施。
3.出自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其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氏。
4.出自方姓,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避难时改姓施。据《姓氏词典》注云:“系改姓,明代方孝孺被杀后,其同族外逃,惧怕株连改此姓。“施”字拆开为“方人也”。”
5.出自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汉姓为施;明、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纳西、傈僳等族有此姓。
历代迁徙
先秦时期,施姓开始活动在山东、安徽一带,随后被迫西迁河南北部,接着南下湖北施恩地区,又向南进入湖南、贵州,其中一支西迁四川泸州地区和云南洱源地区,形成了西南施姓主要生息地。由安徽古施国南下一支是移民中最重要的,唐朝时在浙江湖州吴兴郡已经形成了施姓望族。到唐、宋时期,施姓已经散播到江南各地。宋朝时期,施姓大约近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三位。浙江和四川为施姓大省,分别约占全国施姓总人口的1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四川、江苏、安徽、湖北,这五省约占施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河北三省。当时施姓分布形成了以西部川鄂、东方浙苏皖为中心的两大聚集区。明朝时期,施姓大约近2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第八十一位。浙江为施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施姓人口的41%。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江苏,这四省大约占施姓总人口的8l%。宋、元、明600余年间,施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苏、浙、赣、闽为当时的施姓聚集中一心。
当代施姓分布与图谱
当代施姓的人口已达210多万,为全国第九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目前施姓主要集中于江苏、福建、浙江三省,大约占施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上海、湖北、安徽、台湾、云南、广西,这六省区市又集中了28%。全国仍以苏、浙、闽为施姓聚集中心施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台、江苏大部、安徽东南、江西东施部、福建大部、云南、四川南部、贵州西南、广西西端和南部、内蒙古东北、黑龙江西北,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5%的施姓人群。在江苏北段、安徽西南、赣鄂大部、湖南北部、川黔大部、重庆南部、粤桂大部、海南、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宁夏西北、山东东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一0.3%之间,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9.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5%的施姓人群。
产生过程
1轩辕黄帝→2元嚣→3虫乔极→4帝喾→5弃→6玺→7叔均→8不→9鞠陶→10公刘→11庆节→12皇仆→13差弗→14毁阝俞→15公非→16高圉→17亚圉→18公叔祖类→19古公dan父→20季历→21文王昌→22周公旦→23伯禽→24炀公熙→25魏公→26献公具→27武公→28孝公称→29惠公弗湟→30施父→31施伯。
1.郡望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2.堂号
吴兴堂:以望立堂。
恭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临湃堂:资料有待补充。
存仁堂:资料有待补充。
桓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麟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式古堂:资料有待补充。
彰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志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奉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亲亲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学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宁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邕肃堂:资料有待补充。
锡祉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仁堂:资料有待补充。
益理堂:资料有待补充。
彰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善继堂:资料有待补充。
正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积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朱锦堂:资料有待补充。
豹隐堂:资料有待补充。
志读堂:资料有待补充。
宗伯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施之常
春秋时鲁国人是鲁惠公第八世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赠乘氏伯封邑临从祀圣庙。父曰端,时人称曰:小施氏。子名:示右,为鲁大夫。
西施
春秋越国美女。生卒年不详。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县南)人。本为浣纱女,适越王勾践为吴所败,欲献美女以乱其政,乃令范蠡献西施,吴王大悦,果迷惑忘政,後为越所灭。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亦称为西子、先施。
施绩
字公绪,丹杨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东吴大将朱然之子,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吴国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也是当时吴国最高的军阶。 施绩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关系而当上郎,后来担任建忠都尉。叔父朱才死后,施绩统领朱才的兵马,跟随太常潘濬征讨五溪(荆州西南部山区)的蛮人,以胆量和勇力受人赞扬。后来施绩任职偏将军营下督,处理盗贼事件,执法公正严明。
施耐庵
(1296~1371)名 子安(一说名耳),又名 肇瑞,字 彦端,号 耐庵。籍贯:江苏兴化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施琅
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後,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施世伦
施琅之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年仅廿六岁出任江苏泰州知州。康熙廿八年(1689年),皇帝南游,得知施世纶治迹彰著,深得民望,就开了“金口”,称他是“江南第一清官”。清代中叶,出现了一部公案侠义小说《施公案》就是在说他。
施世纶
(1659-1722) 靖海候施琅次子。任过扬州知府、江宁知府、漕运总督。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中的“施青天”原型。
施肩吾
睦州分水人(今浙江桐庐西北),唐朝元和十五年进士,并由皇帝钦点为状元。由于无法忍受当时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数月后辞官归隐,后率族人迁居澎湖。
施瞵
五代后周画家,善画生竹,为当时绝。
施惠
元代杭州人,以坐商为业,好谈笑,吟诗饮酒之余,惟以填词和曲为氏,著有南戏剧本《拜月亭》。
施闰章
清代文学家,安徽宣城人,顺治年间进士,任山东学政,曾为蒲松龄的老师。博览群书,工诗善文,享有盛誉著有《学余堂文集》二十八卷。
施清
清代文学家,诗文纯厚,时称雄才。
施定庵
清代著名棋手,乾隆时为围棋国手。
施心松
清代画家,善写生,长于小品。
施国祁
清代学者,工诗文,善填词,历时二十多年研究《金史》 ,详加考证,著《金史详校》 、 《金源札记》等书。
施则敬
(1855-1924)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
施肇曾
(1867-1945)具有外交才干的实业家。
施肇基
(1877-1958)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外交家。一九一九年任出席巴黎和会中国政府全权代表。一九二三年曾任外交总长。一九三五年任驻美全权大使。
施北衡
1893年出生,浙江缙云人。乳名汝福,原名机,字伯衡,后改北衡,国民党陆军中将。浙江陆军小学、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炮兵科及陆军大学第六期毕业。1916年,参加讨袁军事活动。1919年,入陆军大学第六期,毕业后历任浙江军官教育团教官、第一师炮兵营长、师部中校参谋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新编十五师参谋长、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等。1928年,调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战史编纂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第十八军军部参议、五十九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围剿中央苏区,被俘后被释放。1935年任第十八军参谋长,1936年授陆军少将军衔。抗战时期,参加淞沪保卫战,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武汉卫戍总司令部参谋长、第九战区长官部参谋长,1939年8月2日晋升陆军中将,1941年任陆军第七十五军军长、第六战区长官部参谋长,1943年任第二十六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远征军长官部参谋长,1944年任第一战区总参议等。抗战胜利后,1945年任西北补给区司令,汉口第二补给区司令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授“忠勤”、“胜利”勋章。1947年,任上海港口司令,1948年任国防部中将部员。曾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国防部中将参议、“行政院”设计委员等职。1961年10月26日病逝于台北。